遊客在遊覽元朗市鎮公園時,可知距公園南面二公里有一鄉村名叫山廈村,山廈村在元朗雖無屏山、錦田、廈村等那麼大名氣,但是,在元朗可算得上是一條開村至今沒有多大改變,完整傳統氏俗的農村。由於過往交通不便,所以這一鄉村在新界上寂寂無名。現在山廈村交通亦便利,「張氏宗祠」更於200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建築物,備受保護,開放給市民參觀,該村漸漸受人注意。

 

山廈村開村始祖祝平公,是明朝萬歷年代八品官,後因經營鹽業,而南下香港。初定居橫州,後子孫繁衍,至清朝順治時,遷居到現址,至今約有三百五十多年。山廈村民,至今仍過著傳統農村生活,以過往沒有多大改變,在今天的社會裡,可說少見。但是,年輕的一輩,不甘蟄伏農村,過與世無爭的生活,他們多向市區或外國尋求理想、放眼世界,拓展人生。

 

山廈村由於地形關係,過往只種植甘蔗、花生、甘薯、水稻等農作物,尤以甘蔗和稻米為最大量。甘蔗,差不多每家每戶都種有三至四畝,有些更種植達到十多畝。春天種植,秋冬農閒等收割,收割後,運到村中糖廠造糖。直到五十年代初期,由於外地大量食糖供應香港,糖廠才完全結束運作。造成的糖,村民除自用的外,其餘拿到元朗出賣變換金錢或其他日用品。造糖廠在香港亦不多見,其遺址,仍保留在村中,有參觀價值,使人想像當年造糖情景。稻米一年有兩造收成,種得稻米多留待自己用,在那時候,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榖磨用來磨白米,晚飯後,村民開始磨米自用。

 

六十年代,由於天旱,水源缺乏,村民開始改種植用水量較少的蔬菜,部份村民更往海外謀生。由於村民過著農村生活方式,經濟效益不大,村中建設除了建了一座宗祠外(宗祠有180多年歷史),更有家祠式書室6間,其中一些超過二百多年歷史,其建築價值是值得參觀。村中街巷更鋪設傳統石板塊;由於石板塊表面較為凸凹不平,下雨時更濕滑,於是村民在石板塊上鋪上水泥以防濕滑。總而言之,山廈至今還過著一個姓氏傳統習俗農村生活。至今村民仍保留過往熱情,招待外人參觀。

 

再者,山廈村村民的心早已聯繫祖國,英人入侵香港時亦有反抗,聯結其他村落抗英保家園。日治時期,山廈村更是一個抗戰基地,村民除參加東江縱隊游擊隊隊員外,更利用其地理環境,聯絡和支援其他隊員,將情報轉交有關單位;宗祠廣場,更展示當年抗日的銅炮。自新中國成立以來,每年十月一日都舉行盆菜慶祝國慶,從未間斷;九七年回歸,山廈村更筵開百多席招待各界慶祝回歸。

 

 

 

洪勳 2002610日手記

 

YL.com.hk